新华社哈尔滨4月23日电 题:“尔滨”书香地图
新华社记者张玥、张启明、吴悠
你试过走进书中的国际吗?行路,也是一种阅览。4月23日是国际读书日,记者“制作”了一份“尔滨”的书香地图,一同探寻文人笔下的哈尔滨。
1920年,革新前驱瞿秋白曾在哈尔滨留下“赤色脚印”。他在《饿乡纪程》中记叙了在哈尔滨时间短逗留时的过往。
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路上,红砖结构的厂房、烟囱、水塔等修建保存无缺,被现代修建群环抱。墙上黑色的“维护修建”的牌子提醒着人们谬误百年的过往。这些1907年建成的俄罗斯风格修建,正是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原址。
坐落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路上的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原址。新华社记者 张玥 摄
厂房旁边面有一座花岗岩巨型卧碑,碑铭标题为“哈尔滨前期工人革新斗争留念地 哈尔滨车辆厂原址”。卧碑上记载了哈尔滨工人运动的鼓起——谬误的工人第一次留念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,第一次传唱《国际歌》……
哈尔滨这座城市见证着前史,也被写入了前史。
“哈尔滨的每一座古修建都是前史留给城市的灿烂明珠,想要感触哈尔滨独有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,能够到百年修建索菲亚教堂、防洪留念塔、马迭尔宾馆、中心大街去看一看。”朱自清在《西行通讯》中这样写道。
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原址往东,大约20分钟的旅程,就到了哈尔滨闻名的中心大街。
在中心大街经纬街起点的铁艺拱形门上,挂着“修建艺术博物馆”的牌子。整个步行街区便是一个博物馆展区,每一栋修建都是艺术品。
空中俯视中心大街街景。(顾景坤 摄)
这条全长1450米的百年老街上,汇集了欧洲15至19世纪时期西方修建史中最具影响力的修建门户——新艺术运动、巴洛克、古典主义、折衷主义、文艺复兴等修建风格。
在中心大街与端街转角处,一栋砖木结构的百年修建矗立在闹市中。这栋名为奥谢金斯基大楼的修建,始建于1919年。
“这是新艺术运动风格的修建,大楼转角楼顶山花处本来矗立一尊希腊女神像,曾是中心大街上仅有楼顶有立体雕塑的修建。”哈尔滨城源前史文明研究会理事宋兴文说。
作家迟子建《焰火漫卷》中,主人公眼中哈尔滨最诱人之处,便是各城区的老修建。“它们是散了页的修建史书,每一页都是光辉。”
中心大街往东的中东铁路桥是道里、道外的分界,也是哈尔滨的重要地标。
坐落哈尔滨市道里、道外接壤的中东铁路桥。(顾景坤 摄)
1934年的春,萧红与朋友们也曾穿过中东铁路桥向北而行,她在文章中记载,“松花江在脚下东流,铁轨在江空发啸,满江面的冰块,满天空的白云……看不见绿树,塞外的春来得这样迟啊。”
萧红曾在中东铁路桥上发出了命运的慨叹,而在作家梁晓声眼中,哈尔滨百年前的“八达”,是有了铁路,哈尔滨今后的“八达”,或许仍是这些铁路。
顺着松花江的流向持续往东,会遇到另一条百年老街,也是文人笔下竞相描画的景致,那便是中华巴洛克前史文明街区。
中华巴洛克的许多修建,临街立面造型精巧、装修富丽,运用西方的巴洛克装修方法,临街立面背面的空间是典型的我国四合院,院子的散布方式各不相同,院子有门洞、天桥、天井,院子之间用木质回廊贯穿。
坐落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前史文明街区的修建。新华社记者 张启明 摄
作家阿成笔下《风流倜傥的哈尔滨》曾这样描绘道外区,“这条街在洋里洋气的哈尔滨很有一股我国的文明味儿,无论是这的人啊,青砖黑瓦的修建啊,大街啊,仍是吃食,一概是纯我国式的。”
透过松光里书店的玻璃窗,落日和正在阅览的人们构成了静寂而夸姣的画面,他们在品尝文人雅客的热情与创意,还有墨香四溢的书香“尔滨”。